《视听表演北京条约》4月28日生效
作为我国知识产权工作的一大亮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在我国缔结、以我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知识产权条约——《视听表演北京条约》将于4月28日生效,这一条约在数字时代意义重大,在互联网上复制、篡改影视、音乐等视听作品的行为将受到限制。
据了解,《视听表演北京条约》规定表演者对其以视听录制品录制的表演享有四种经济权利: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提供权;对其未录制的(现场)表演享有三种经济权利:广播权、向公众传播权、录制权。《视听表演北京条约》还规定表演者享有精神权利,即要求承认其系表演者的权利,以及反对任何将有损表演者声誉的歪曲、篡改或其他修改的权利。
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视听表演北京条约》于2012年6月26日在北京缔结,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管理的一项旨在保护表演者对其录制或未录制的表演所享有的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的国际版权条约。作为条约缔结地,中国政府在推动《视听表演北京条约》缔结和生效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就国际层面加大表演者权利保护,促进电影、音乐等文化产业发展达成更多共识,越来越多的国家相继批准、加入了《视听表演北京条约》。根据《视听表演北京条约》生效条款,其将在30个成员国批准、加入3个月后生效。今年1月28日,印度尼西亚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递交批准书,成为该条约关键的第30名成员,这一备受世人瞩目的国际条约将于4月28日生效。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高锐表示:“《视听表演北京条约》是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加强了视听表演者对其表演的权利,这可以转化为收入的增长,并促进给我们所有人带来愉悦的视听产业的经济可持续性。”
我国国际知识产权申请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近期,我国知识产权工作的另一大亮点是国际知识产权申请量已跃居世界第一。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期发布的报告及数据显示,中国在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提升至第14位,较2018年上升3位,稳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2019年,中国通过《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知识产权申请5.9万件,跃居世界第一。
“当前,我国已经实现了知识产权、商标、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的全方位、立体化保护,基本建立起了符合国际通行规则、门类较为齐全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申长雨说,随着中国坚定不移进一步扩大开放,着力营造尊重知识价值的营商环境,加大执法力度,保护国内外知识产权人合法权益,相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将为全球经济的复苏、繁荣注入新动力。